防水型無機保溫砂漿
Composite lightweight waterproof thermal insulation mortar
湖北省十堰市茗威達新型節能建材有限公司 ?發布
前 ??言
本標準的附錄A、附錄B和附錄C為規范性附錄。
本標準參照國家JG/T283-2010膨脹?;⒅檩p質砂漿標準要求;
本標準由十堰茗威達新型節能建材有限公司根據當地建筑市場需要研制
本標準由十堰茗威達新型節能建材有限公司技術部起草整理。
本標準為首次發布。
防水型無機保溫砂漿
1?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防水型無機保溫砂漿的術語和定義、分類和標記、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標志、包裝、運輸和貯存。
本標準適用于工業與民用建筑樓地面、屋面保溫隔熱及墻體保溫用防水型無機保溫砂漿。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GB/T 5486.2—2001 ?無機硬質絕熱制品試驗方法 力學性能
GB/T 5486.3—2001 ?無機硬質絕熱制品試驗方法 密度、含水量及吸水率
GB 8624—2006(1997) 建筑材料燃燒性能分級試驗方法
GB 10294 ?絕熱材料穩態熱阻及有關特性的測定 ?防護熱板法
GB 10295 ?絕熱材料穩態熱阻及有關特性的測定 ?熱流計法
GB 16777—2008 ?建筑防水涂料試驗方法
GB/T 17671—1999 ?水泥膠砂強度檢驗方法(ISO法)
JC/T 547—2005 ?陶瓷墻地磚膠黏劑
JC/T 1042 ?膨脹?;⒅?/span>
JGJ 70 ?建筑砂漿基本性能試驗方法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
3.1 膨脹?;⒅?/font>
由玻璃質火山熔巖礦砂經膨脹、?;裙に囍瞥?,表面?;忾]、呈不規則球狀,內部為多孔空腔結構的無機顆粒材料。
3. 2聚苯乙稀泡沫微粒
膨脹聚苯乙烯泡微粒,由回收高密度聚苯乙稀泡沫板磨碎分篩而成。
3.3 復合輕質防水漿料
以膨脹?;⒅椋?/font>75~80%)、聚苯乙烯泡沫微粒(25~20)為輕質保溫骨料、32.5號普通硅酸鹽水泥為膠凝材料;添加5~8%有機硅防水劑;8-10%0聚合物膠粉添加劑;Ⅱ級粉煤灰、硅灰、纖維經機械攪拌均勻制成膠結料。
4?分類和標記
4.1 ?分類
按用途分為保溫隔熱型(BW)、抹灰型(MH)。
保溫隔熱型:適用于屋面及樓地面保溫隔熱。
抹灰型:適用于建筑墻體及熱橋部位表面抹灰,具有輔助保溫隔熱作用。
4.2 ?產品標記
4.2.1 ?產品標記的組成
產品標記由三部分組成:產品名稱、型號、標準號。
4.2.2 ?標記示例
示例1:保溫隔熱 防水型無機保溫砂漿的標記為:
防水型無機保溫漿料(BW)
示例2:抹 ???灰 防水型無機保溫砂漿的標記為:
防水保溫砂漿(MH)
5?要求
5.1 膨脹?;⒅?/font>
防水型無機保溫砂漿中所使用的膨脹?;⒅樾阅軕?/font>JC/T 1042的要求。
5.2 聚苯乙烯泡沫微粒篩分目值為30~50
5.3 ?保溫隔熱(BW)防水型無機保溫砂漿
保溫隔熱(BW)防水型無機保溫砂漿性能應符合表1的規定。
項 ??目 | 技 ?術 ?要 ?求 | |
均勻性/% | ≤5 | |
分層度/mm | ≤20 | |
干表觀密度/kg/m3 | ≤360 | |
導熱系數/W/(m·K) | ≤0.60 | |
蓄熱系數/W/(m2·K) | ≥1.5 | |
線性收縮率/% ?????????????????????????? | ≤0.3 | |
壓剪粘結強度/MPa (與水泥砂漿塊) | 原強度 | ≥0.050 |
耐水強度 | ||
抗拉強度/MPa | ≥0.10 | |
抗壓強度/MPa | 墻體用≥0.20,樓地面及屋面用≥0.30 | |
軟化系數 | ≥0.6 | |
燃燒性能 | 不低于GB 8624-2006 中A2級要求 或不低于GB 8624-1997 中A級要求 | |
注:當使用部位無耐水要求時,耐水壓剪粘結強度、軟化系數可不做要求。 |
保溫隔熱(BW)防水型無機保溫砂漿性能指標 ?????表1??
5.4 ?抹 ??灰(MH)防水型無機保溫砂漿
抹 灰(MH)防水型無機保溫砂漿性能應符合表2的規定。
抹 灰(MH)防水型無機保溫砂漿性能指標???????????表2 ?
項 ??目 | 技 ?術 ?要 ?求 | |
均勻性/% | ≤5 | |
分層度/mm | ≤20 | |
干表觀密度/kg/m3 | ≤540 | |
導熱系數/W/(m·K) ??????????????????? | ≤0.68 | |
線性收縮率/% | ≤0.3 | |
拉伸粘結強度/MPa (與水泥砂漿塊) | 原強度 | ≥0.2 |
耐水強度 | ||
抗拉強度/MPa | ≥0.4 | |
抗折強度/MPa | ≥0.8 | |
抗壓強度/MPa | ≥2.5 | |
軟化系數 | ≥0.7 | |
燃燒性能 | 不低于GB 8624-2006 中A2級要求 或不低于GB 8624-1997 中A級要求 | |
抗凍性 | 質量損失率不應大于5%,抗壓強度損失率不應大于20%。 | |
注:當使用部位無耐水要求時,耐水壓剪粘結強度、軟化系數、抗凍性可不做要求。 |
6.1? 標準試驗室環境
標準試驗室環境為空氣溫度(23±2)℃,相對濕度(50±10)%。
6.2? 均勻性
見附錄A。
6.3? 分層度
按JGJ 70的規定進行。
6.4? 干表觀密度
6.4.1? 儀器設備
a) 試模:70.7mm×70.7mm×70.7mm鋼質有底三聯試模,拆裝方便。
b) 搗棒:直徑10mm,長350mm的鋼棒,端部應磨圓。
6.4.2? 試樣制備
a) 試樣數量6個。
b) 按生產商提供的砂漿配合比、使用方法配制輕質砂漿,混合過程中不應破壞膨脹?;⒅?、聚苯乙烯泡沫微粒保溫骨料。
c) 在試模內填滿輕質砂漿,并略高于其上表面,用搗棒均勻由外向內按螺旋方向輕輕插搗25次,插搗時用力不應過大,不應破壞膨脹?;⒅楸毓橇?。將高出試模部分的輕質砂漿沿試模頂面削去抹平。為方便脫模,模內壁可適當涂刷薄層脫模劑。
d) 試樣及試模應在標準實驗室環境下養護,并應使用塑料薄膜覆蓋,滿足拆模條件后(無特殊要求時,帶模養護3天)脫模。試樣取出后應在標準環境條件下養護至28d,或按生產商規定的養護條件進行養護。
6.4.3? 試驗過程
a) 將試樣在(105±5)℃溫度下烘至恒重,放入干燥器中冷卻備用。恒重的判定依據為恒溫3h兩次稱量試樣的質量變化率小于0.2%。
b) 按GB/T 5486.3-2001中第3章的規定進行干表觀密度的測定,試驗結果為6個試樣測試值的算術平均值,精確至1kg/m3。
6.5? 導熱系數
按GB/T 10294或GB/T 10295進行,仲裁試驗應按GB/T 10294進行。
6.6? 蓄熱系數
見附錄B。
6.7? 線性收縮率
按6.4.2的規定制作試樣,試模采用40mm×40mm×160mm鋼質有底三聯試模,試樣數量3個。用游標卡尺測量每個試樣的長度,精確至0.02mm。
線性收縮率按式(1)計算,試驗結果為3個試樣的算術平均值,精確至0.1%。
……………………………………(1)
式中:
X? ——線性收縮率,%;
L0 ——試樣脫模時長度,mm;
L1 ——28d后試樣長度,mm。
6.8? 壓剪粘結強度
6.8.1? 試樣制備
試樣數量6個。
按6.4.2配制輕質砂漿,涂抹于尺寸100mm×110mm×10mm的兩塊水泥砂漿板之間,涂抹厚度為10mm,面積100mm×100mm,水泥砂漿板未涂抹部分位于試樣兩端。
注:可根據工藝要求對水泥砂漿板進行界面處理。
試樣應水平放置,并在標準實驗室環境中養護28d。
6.8.2? 試驗過程
將試樣在(105±5)℃烘箱中烘至恒重,然后取出放入干燥器,冷卻至室溫。
將試樣按下述條件進行處理:
原強度:無附加條件。
耐水:在水中浸泡48h,沒入水中的深度為2 mm~10 mm,到期試樣從水中取出并擦拭表面水分,在標準實驗室環境中放置7d。
將試樣安裝到置于適宜的試驗機上進行壓剪試驗,以5mm/min速度加荷至試樣破壞,記錄試樣破壞時的荷載值,精確至1N。
6.8.3? 試驗結果
壓剪粘結強度按式(2)計算,試驗結果取6個試樣測試值中間4個的算術平均值,精確至0.001MPa。
…………………………………………(2)
式中:
R1 ——壓剪粘結強度,MPa;
F1 ——試樣破壞時的荷載,N;
A1 ——壓剪粘結面積,取100mm×100mm。
6.9? 拉伸粘結強度
按6.4.2配制輕質砂漿,按JC/T 547-2005中規定的方法進行制樣和拉伸粘結強度測定,試樣數量6個,試驗結果取6個試樣測試值中間4個的算術平均值,精確至0.1MPa。
試樣處理按以下規定進行:
a) 原強度:無附加條件。
b) 耐水強度:在水中浸泡48h,沒入水中的深度為2 mm~10 mm,到期試樣從水中取出并擦拭表面水分,在標準實驗室環境中放置7d。
6.10? 抗拉強度
6.10.1? 試樣制備
a) 試樣數量6個。
b) 按6.4.2的規定制作試樣,試模采用符合GB 16777-2008中規定的“8”字模,制樣時應放在墊有塑料薄膜的平板上,以方便脫模。
6.10.2? 試驗過程
a) 將試樣在(105±5)℃烘箱中烘至恒重,然后取出放入干燥器,冷卻至室溫。
b) 將試樣置于試驗機抗拉夾具上,以5mm/min速度加荷,直至試樣破壞,分別記錄試樣破壞時的荷載值,精確至1N。
6.10.3? 試驗結果
抗拉強度按式(3)計算,試驗結果取6個試樣測試值中間4個的算術平均值,精確至0.1MPa。
…………………………………………(3)
式中:
R2 ——抗拉強度,MPa;
F2 ——試樣破壞時的荷載,N;
A2 ——試樣腰部面積,取22.5mm×22.2mm。
6.11? 抗折強度
按6.4.2的規定制作試樣,試模采用40mm×40mm×160mm三聯試模,將試樣在(105±5)℃溫度下烘至恒重,放入干燥器中冷卻備用。數據測定按GB/T 17671-1999進行,試驗結果取3個試樣的算術平均值,精確至0.1MPa。
6.12? 抗壓強度
取干表觀密度測定后的3個試樣按GB/T 5486.2-2001中第3章的規定進行抗壓強度測定,試驗結果取3個試樣的算術平均值,精確至0.1MPa。
6.13? 軟化系數
將與6.12相同的試樣浸水48h,沒入水中的深度為2 mm~10 mm,浸水結束后,將試樣從水中取出并擦拭表面水分,并測定抗壓強度。試驗結果為浸水后抗壓強度與原抗壓強度的比值,精確至0.1。
6.14? 燃燒性
按GB 8624—2006(1997)的規定進行。
6.15? 抗凍性
見附錄C。
1 檢驗規則
7.1? 檢驗分類
產品檢驗分為出廠檢驗和型式檢驗。
7.1.1? 出廠檢驗
出廠檢驗項目為均勻性、分層度、干表觀密度、壓剪粘結強度原強度或拉伸粘結強度原強度。
7.1.2? 型式檢驗
型式檢驗項目為第五章中的全部項目。
正常生產時,型式檢驗每年進行一次。
有下列情況之一時,應進行型式檢驗:
a) 新產品定型鑒定;
b) 原材料、工藝有較大改變,可能影響產品性能時;
c) 停產半年以上恢復生產時;
d) 出廠檢驗結果與上次型式檢驗結果有較大差異時;
e) 國家質量技術監督機構提出進行型式檢驗要求時。
7.2? 組批和抽樣
7.2.1? 組批
同一原料、同一生產工藝、同一類別的產品,每50t為一批,不足時也為一批計。
7.2.2? 抽樣
從每批的不同位置隨機抽取5包,按四分法縮分到20kg。
7.3? 判定規則
有兩項及兩項以上達不到規定指標時,則判定為不合格;若僅有一項達不到指標時,應抽取雙倍樣品進行不合格項目的復檢,如復檢后仍不合格,則判該批為不合格。
2 標志、包裝、運輸和貯存
8.1? 標志
出廠產品應有質量合格證,每一包裝袋上應標明產品標記、商標、數量、生產商名稱及生產日期,標明防雨、防潮等標識。必要時應注明使用注意事項和要求。
8.2? 包裝
產品應采用防潮包裝袋包裝。
8.3? 運輸和貯存
運輸中應有防雨防潮措施,搬運時應避免破損受潮。
應在干燥通風的庫房內貯存,并按類別分別堆放,避免重壓,碼放高度不宜超過5m。
產品的存放有效期為六個月。
附錄A
?。ㄒ幏缎愿戒洠?/span>
均勻性試驗方法
A.1? 儀器設備
a) 量筒:圓柱形金屬筒(尺寸為內徑108mm、高100mm)容積為0.001m3,要求內壁光潔,并具有足夠的剛度。
b) 堆積密度漏斗,見圖A.1。
圖A.1? 堆積密度用漏斗
A.2? 試驗步驟
稱量量筒的質量m0,將試樣放入堆積密度漏斗中,啟動活動門,將試樣注入量筒,用直尺刮平量筒試樣表面,刮平時直尺應緊貼量筒上表面邊緣。稱量量筒和試樣總質量m1。在試驗過程中應保證試樣呈松散狀態,防止任何程度的振動。
A.3? 試驗結果
堆積密度按式(A.1)計算,精確至1kg/m3。
……………………………………(A.1)
式中:
——堆積密度,kg/m3;
——量筒質量,kg;
——量筒和試樣總質量,kg;
V? ——量筒容積,0.001m3。
均勻性按式(A.2)計算,取三次試驗的最大值,精確至1%。
…………………………………(A.2)
式中:
—— 均勻性,%;
—— 第i次堆積密度,kg/m3;
—— 平均堆積密度,kg/m3。
附錄B
?。ㄒ幏缎愿戒洠?/span>
蓄熱系數試驗方法
B.1? 儀器設備
a) 試模:200mm×200mm×60mm鋼質有底試模,200mm×200mm×20mm鋼質有底試模,拆裝方便。
b) 導溫系數測定儀:適用于勻質板狀或粉末狀材料導溫系數測試,以非穩定導熱原理為基礎,在試驗材料中短時間加熱,根據試驗材料溫度變化的特點,測試出試驗材料的導溫系數。
B.2? 試樣制備
a) 試樣數量為2組,每組3個,200mm×200mm×20mm試樣1個,200mm×200mm×60mm試樣2個。
b) 每塊試樣上下兩表面應平行,厚度應均勻。薄試樣不平行度應小于試樣厚度的1%。各試樣的接觸面應結合緊密。
c) 按6.4.2的規定制作試樣。
B.3? 試驗過程
a) 將試樣在(105±5)℃溫度下烘至恒重,放入干燥器中冷卻備用,測量試樣尺寸及質量。
b) 在標準實驗室環境下,將試樣安裝在試樣臺上,放入熱電偶及加熱器,熱電偶的結點放在試樣的中心,然后用夾具將試樣夾緊。
c) 待試樣狀態調節穩定后,輸入試樣尺寸及質量。試樣狀態調節穩定是指試樣的初始溫度在10分鐘內變化小于±0.05℃,并且薄試樣上、下表面溫度差小于0.1℃時。
d) 測定試樣導溫系數和導熱系數。
B.4? 試驗結果
蓄熱系數按式(B.1)計算,試驗結果為2組試樣的算術平均值,精確至0.1W/(m2·K)。
………………………………………(B.1)
式中:
S ——蓄熱系數,W/(m2·K);
——導熱系數,W/(m·K);
——導溫系數,m2/h;
T ——時間,取24h。
附錄C
?。ㄒ幏缎愿戒洠?/span>
抗凍性試驗方法
C.1? 試樣制備
按6.4.2的規定制作試樣。將試樣分為兩組,3個為凍融試樣,3個為對比試樣。
C.2? 試驗過程
a) 將兩組試樣置于(105±5)℃溫度下烘至恒重,放入干燥器中冷卻備用。使用適宜的電子天平稱量凍融試樣原質量,精確至1g。按6.10的規定測定對比試樣抗壓強度。
b) 將凍融試樣浸水48h,浸入水中的深度為2 mm~10 mm,試樣取出后按下述條件進行凍循環15次。當試驗中斷時,試樣應放置在冷凍箱中:
1) 在-15℃~-20℃冷凍箱中凍結4h;
2) 浸水4h。
c) 凍融循環結束后,將試樣從水中取出并擦拭表面水分,將試樣置于(105±5)℃溫度下烘至恒重,然后測定凍融后試樣質量和抗壓強度。如凍融試樣表面破壞較為嚴重,進行抗壓強度測定前應采用同種輕質砂漿修補,并在標準實驗室環境中養護7天,然后進行抗壓強度測定。
d) 每五次循環應進行一次外觀檢查,當試樣出現明顯分層、裂開、空鼓、貫通縫時,應終止試驗,并記錄試樣的破壞情況。
C.3? 試驗結果
C.3.1? 質量損失率
質量損失率按式(C.1)計算,取三個試樣的算術平均值,精確至1%。
…………………………………(C.1)
式中:
——質量損失率,%;
——原試樣質量,g;
——n次凍融循環后試樣質量,g。
C.3.2? 抗壓強度損失率
抗壓強度損失率式(C.2)計算,取三個試樣的算術平均值,精確至1%。
……………………………………(C.2)
式中:
——抗壓強度損失率,%;
——原試樣抗壓強度,MPa;
——n次凍融循環后試樣抗壓強度,MPa。